复制摩托国际化模式 尹明善能否再书传奇 (3)
“当时摩托车的生路太窄了,从商业角度来说,力帆介入汽车领域无可厚非,尽管从摩托车到汽车的跨越难度相对较小,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行业,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的转型需要足够的时间差,而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又实在是太快了”,钟师分析道,“当年力帆所看到的黄金大道,现在已变得荆棘丛生,可以这么说,吉利汽车历经20年发展才遇到的问题,如今同样也摆在了入道仅一年多的力帆汽车面前。”
不知道现在的尹明善,是否还会坚持“革命不分先后,造车不分早迟”的大胆言论。但这也无关紧要了,因为力帆520平淡的销量数据,正“无情”地揭示着一个“迟到者”的注定命数。
从2006年年初正式进军汽车领域,截至到2007年10月份,力帆520在国内市场的总销量累计不过45576辆,得益于极具性价比的1.3L力帆520销量贡献,力帆汽车2007年的市场表现较2006年有着惊人的好转,这自然成为力帆汽车随处可见的宣传重点,而今年欲实现“保五(万)争六(万)”的销量目标,更是让企业自我感觉颇为良好。
相比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发展速度,这种单纯局限于与自身对比而获取满足感的狭隘做法,似乎并没有多少意义可言。有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总量将有望突破800万辆,其中乘用车的产销量将达到505万辆,轿车的产销辆将达到449万辆……”因此,即使今年能够实现6万辆的最好预计,力帆汽车在中国汽车产业如此庞大的规模中,所占据的比例也实在是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正如新华信集团汽车市场研究服务副总经理陈育松所言:“如果只考虑力帆汽车有限的资源,一年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还算成功,但从中国汽车产业角度出发,如此速度是难以让企业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
进入汽车领域之时,既然选择以中高级轿车作为切入点,尹明善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力帆520是一款需要实现批量生产的重要车型。“它可不是Smart,更不是保时捷,如果不能上量,不把业务做大,我不知道它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方向。”新华信集团渠道诊断中心研究经理金永生向《汽车人》表明了自己对力帆汽车的担忧。
此语虽略显悲观,但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汽车产业是一个讲究规模经济的特殊行业,按照行业共识,汽车产业的最小有效经济规模(MES)为30万辆,力帆汽车的现状显然离这个有效目标还有一段相当漫长的路程。更为重要的是,当初希望以低价位来冲击中高端市场的做法,因为销量不济,非但没有为力帆汽车带来相应的成效,反而加剧了企业本就沉重的资金压力。曾经信誓旦旦不打价格战的尹明善,也不得不最终选择妥协,于2006年年末将旗下产品全线下调8000元,以求通过压缩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来换取市场份额的一丝增长。
0 顶一下 | 对复制摩托国际化模式 尹明善能否再书传奇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