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行业的中国式生存 (2)
摩托车产业大洗牌,这个称呼绝对可以登得上摩托车行业流行语榜首,但是洗什么牌,如何来洗,很多人都不明就里。
摩托车行业究竟是一副怎样的牌?“游击队”痛恨大企业的蛮横,大企业烦恼小企业的骚扰。所以几个“大枭”在一起碰头后,想将行业的游戏规则重新来划定,洗出有利于自己的“规则”,让小企业没有玩的筹码,尽快为行业的发展腾出市场。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几番整顿只不过为摩托车行业创造了流行语来作为媒体的“下笔料”,产业环境的改善并没有多大的起效。
“虽然亏损已是必然,但几乎所有的摩托车企业和商家还是抱着先活下来才有机会的心态,咬牙硬撑。”行业人士一语道破了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国家政策的规范和生产成本的提高,最终会把一些企业不懂科学管理、产品没有品质保证、服务缺乏齐备功能的品牌淘汰出局。而摩托车行业里流行的‘洗牌’一说,蕴涵着某些大品牌对新生品牌的不屑。这不是好的心态,市场的容量还是那么大,不会因为哪一家企业倒闭而有所改变。竞争根植于公平的土壤,不存在谁对谁嗤之以鼻。谁主沉浮还不能肯定,起的早不代表身体好,大企业有‘规模优势’,但是小企业的成本优势也不容忽视。如果摩托车行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得不到重视和根本解决,无论是竞争和洗牌也将永远都是无序的!”行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显然,摩托车行业的“漂洗”还需要过程。
国内很多做得比较出色的企业,得益于规模上的采购、现有强大的分销渠道和品牌的强大号召力,而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濒临绝境,在微薄的利润和市场需求多元的市场下,开发新品资金和技术缺乏,一味进行概念炒作然后迅速释放,市场信任度不高。洗牌后的行业发展呈现一下趋势:首先是牌越洗越少,市场竞争逐渐向优质品牌集中。其次是随着市场进入的门槛不断提高,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不断增加,一些“体质”不是很健康的企业最终会被淘汰。
多元遇困:中国式困惑
利润是企业生存的目标和动力,但是对于利润无节制的攫取也许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伤害。在经营遇困的形势下,多元化成为很多企业转移利润危机的首选。
有人说,中国摩托车企业做汽车,比别的企业做汽车更有优势一些。答案真的如此吗?仔细剖析,这样的假设不过是很多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一相情愿。
中国摩托车行业竞争激烈,在全球无人出其右,这一点是现实。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摩托车企业做汽车的理由。为什么?两个原因:第一,汽车与摩托车属性不同,用做摩托车的思维做汽车肯定不行;第二,单纯依靠摩托车资本积累企业进行巨额投资的难度比较大。
当摩托车业发展一定阶段后,特别是在步入了漫长的成熟发展期后,企业很难再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相应的发展步伐趋于稳定。这并不是说企业就没有发展空间。就目前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许多企业还可以做强做精,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增值增效。将触角延伸到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在这两个领域也可以分得一点利益。
进入汽车领域的这些企业,比如家电、手机和摩托车,由于竞争激烈,整体盈利水平下降,所以这些企业一直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更大的发展平台。虽然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但行业平均利润率仍然很高,自然吸引了它们的目光。向汽车行业发展,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成了许多民营企业家的共识。
0 顶一下 | 对摩托车行业的中国式生存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