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工业:风雨兼程三十年(一步曲) (6)
二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摩托车行业迅速发展,生产企业大量涌现,摩托车产销持续高速增长,1993年产销量达到353.6万辆,从此超过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生产消费大国;1997年,全国摩托车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产销量约占全球摩托车产量的一半。主流企业通过与日本等摩托车强企开展技术合作与合资合作,逐步提高了摩托车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随着摩托车生产能力迅速扩大,摩托车行业在“九五”中期由卖方市场迅速转变成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逐步形成。此阶段,在摩托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从1994年起对摩托车实施征收10%的特别消费税,行业不规范竞争现象突现,仿制拼装、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逐步加剧;大中城市对摩托车逐步实施“禁限牌”政策,致使摩托车行业的发展既快也乱,“散乱差假”现象突出。
三是进入21世纪后,是摩托车行业治理整顿到逐步成熟阶段。国家加强了对摩托车行业的治理整顿,先后出台和实施了24项强制性标准、“生产准入管理办法”、“CCC认证制度”、“排放二、三阶段标准”、“合格证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自2006年4月1日起调整了摩托车消费税税率,并加强了税收征管,摩托车行业逐步走向了成熟、规范和理性竞争的轨道。
回顾中国摩托车行业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培育、自我积累、快速发展、环境制约、市场混乱到行业治理和逐步成熟的成长历程。
30年来,我国摩托车行业通过主流企业自主培育和自我积累,在竞争中逐步成长,在发展中逐步成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全国有独立产品目录公告的整车企业100余家,零部件骨干企业800多家,全行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上100万人,形成了体系完善、具有年产3000万辆以上中小排量产品能力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产、技术、研发、试验及营销、服务体系。2006年,全国摩托车产量突破2000万辆; 2007年,全国摩托车(含三轮车)产量2544.7万辆、销量2546.8万辆,产销、出口和企业经济效益等各项主要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
当前,中国摩托车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摩托车工业形成了重庆、广东、江浙和鲁豫四大板块。2007年,产销量超100万辆的企业有8家,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57.88%。但行业目录公告内企业仍然较多,同质化竞争仍较突出;行业强弱两级分化日益显现,大企业越来越强大,小企业越来越弱小,优胜劣汰趋势明显。
二是中小排量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成本价格竞争力。我国摩托车产品主要集中在125ml、110ml和100ml三个排量,以其成本价格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出口量持续增长,并逐步向发达国家转移,2007年出口量817万辆,占产销总量的32.1%。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出口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