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发得以提升
排量车型多元发展
在全行业技术引进——仿制——合作研制——自主创新的开发进程中,国有摩企无愧为奠基石。他们一次又一次花巨资引进了一款又一款的新品技术,往往还未来得及消化吸收,不经意间便被一些民营摩企的“短平快”“开发”战术捷足先登、闪电上市。一时间,仿制甚至抄袭、剽窃之风盛行,什么五羊款、铃木王款、泰本田款、凌鹰款、大白鲨款……市场随处可见,千车一面,杂乱不堪。相当一段时间里,摩业邪风压倒了正气,抄袭剽窃阻止着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前进的步伐,给引进技术的国有摩企以重创,给潜心开发新品的摩企以沉重打击。这种混乱的市场局面从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也就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与保护后才出现了新品开发“柳暗花明”的新时期。在整个产品设计开发的进程中,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品技术的结合不断加强和完善,骨干企业的科研机构不断健全和提高,软件和硬件不断充实与增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设”第一个创建摩托车行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始,全行业至今已发展到近10家;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10多个;获中国名牌产品(100CC以上)品牌荣誉7个。国家倡导多年的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开发才真正起航并切实开始付诸实践。从20多年中小排量的技术引进、制造到2005年以嘉陵600ml大排量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摩托车行业已经进入到自主创新研发阶段。中国摩托车研制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以代步为主的50ml骑式车(老白干),逐年发展到60ml、70ml、80ml、90ml、100ml、110ml、125ml、150ml、250ml、750ml和>750ml,兼有坐式、弯梁、太子、越野、公路跑车等多型式多品种的摩托车;从低排量、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发展到中大排量、中高档次、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摩托车;从两轮车、三轮车发展到全地形(ATV)的四轮车和正在孕育着的八轮轻型车;摩托车发动机从燃油发展到电喷、电动,从风冷发展到油冷、水冷,从单缸发展到双缸、多缸;摩托车外观设计也由单调呆板发展到丰富多彩、时尚雅致。这些车型品种,都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家技术标准的不断升级而逐步向前演绎推进的。
出口创汇从无到有
比重升高发展强劲
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摩托车只有进口而基本没有出口,共进口约20万辆。改革开放至1987年之前,中国出口创汇基本上都是通过合作伙伴的渠道完成,那时出口量小、创汇甚微,不过几百上千万美元。1988年开始,相继有嘉陵、建设等10余家企业先后获得摩托车出口质量许可证,全行业才真正开始了摩托车出口之旅。经过10年的徘徊不前和缓慢增长,出口量只有几十万辆,创汇额仅几千万美元。从上世纪末开始,在中国一些大中城市“禁限摩”风潮喧嚣尘上,国内消费市场日益恶化,摩托车销售严重受阻的大环境下,一大批民营摩企相继获得摩托车出口许可证,摩托车业才真正开始大举向国外市场拓展,寻求更大发展和突破,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为成员国之后,摩托车行业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走出去”。 1988年至2008年,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奋斗,全行业共出口摩托车4100多万辆(见表2)。摩托车整车企业出口户数也由10余家逐年发展到2007年的87家。2002年到2008年,摩托车出口量逐年增加、同比大幅增长,全行业出口量占销售总量之比也呈逐年上升势头,分别为14.16%、18.87%、19.78%、25.66%、30.11%和37.50%。有80多个品牌已大踏步走向国外市场,不少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厂,构筑起“攻城拔寨”的“桥头堡”,建立起海外营销“根据地”,网络辐射周边国家市场,出口遍及世界各地。而今可以自豪地说,世界上有路就有中国摩托车。为此,中国摩托车发展实现成功“转身”——从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大国,正奋力向摩托车出口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