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申企业文化系列谈先耕耘后收获
“先耕耘后收获”这句话据说是来自曾国藩,他曾有一联自修自惕的箴言,联云:“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务耕耘”。它有两个层次意思:一是只管去干,不图短暂的利益,只要付出一定会有好结果;另一层是淡定人生不求回报,表明“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儒家境界。
追根溯源,则《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是“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有所收获。”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没有耕耘,哪有收获?
其实,普天下的农民都知道,要想有收获,前期总得经历播种、耕耘的阶段,广种而薄收,甚至一年耕耘而颗粒全无,耕耘的过程总是很漫长,而收获的季节总是姗姗来迟。
人人羡慕成功人士,却很少去探究这些人在成功之前付出了多少。打工者下班后的时间基本就属于自己,买菜做饭看电视玩游戏,而成功之前的老板可能做梦都在想着怎样做事、生存。他们付出巨大精力,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们忧虑重重,因为公司常常面临生存危机,他们投资的钱,可能颗粒全无。即使贵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也宣称“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危机感与他们如影随形,那种身心疲惫非常人可以体会。
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或许正是企业发展的上升时期,显性价值不可能太多,所以也不是特别重要,相反是隐形价值——提升自身能力、企业巨大发展空间最重要。隐形价值积累到一定时候,自然会兑现成显性价值。这样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才是明智的。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找一份职业,就如买股票,买到一支潜力股,就要能“捂”得住。
但是,职场中往往有人质疑“先耕耘、后收获”的逻辑,评估一份工作时,关注的是这份工作的工资多少、福利待遇怎么样,关注的是职位的显性价值,而这份职位是否有助于自身能力提升、是否有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展开、这家公司是否有广阔前景这类隐性价值往往被忽视。
懂得不为报酬而工作,最终的结果是能使你获得更多的报酬。所谓“一分钱,一分货;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这种思想导致的是永远在计较那点可怜的钱。有些“善于算计”的人,不见兔子不撒鹰,见鬼子不挂弦,看到没有收获的事情打死也不肯干,结果到死也没多大收获。
宗申文化中的价值观,左宗申先生一贯倡导的是“先耕耘,后收获”,这也是宗申薪酬体系的依据。正是这一价值观,支撑宗申从小到大,从小作坊走到大集团。而以“先耕耘后收获”这一价值观为出发点,构建“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必将极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宗申的员工来自四面八方,刚进公司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的,价值取向千差万别。如何将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群体价值取向相统一,并在宗申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完善个人的价值取向?
人生是很公平的,要想成大事,前期通常是十分耕耘,没有三分收获,只要积累到一定时候,才有可能三分耕耘,十分收获,拉平了可能还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果眼高手低,随波逐流,左顾右盼,怨天尤人,耽误了播种和耕耘,秋季来临时,你能够收获一份成功吗?
0 顶一下 | 对宗申企业文化系列谈先耕耘后收获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