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牌彩电退出中国 行业首次陷入贸易逆差
《日本经济新闻》12月13日报道,曾支撑着日本出口的家电、电子零部件等的电子产业预计将在2013年首次陷入贸易逆差。相关产业2013年1-9月的贸易逆差约为8000亿日元,而上年同期则是约2200亿日元的贸易顺差。随着日本不断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加上日元贬值,使得出口低迷,而智能手机等产品的进口却在增加。电子产业和汽车一直支撑着日本的出口,但今后面向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投资将很难预期,因此贸易逆差的局面有可能持续。
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和日本电机工业会(JEMA)统计,电视机和冰箱等家电产品与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加到一起,日本整个电子产业的贸易收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达到9万亿日元的顺差。然而,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开始,经过“失落的20年”后,顺差出现大幅减少。2012年,这一贸易收支勉强维持了近400亿日元的顺差,但在今年的统计中预计将出现自1991年有可比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逆差。
随着更多产品在海外生产,这种日本工人组装电子产品的场景以及越来越少
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的20年间,受IT(信息技术)泡沫等的影响,日本电子产业的出口虽然也曾出现过一度增长,但自雷曼危机的2008年以后,电子企业的生产正式开始向海外转移,出口额出现了大幅减少。
曾是日本电子产业火车头的电视机在2013年1-9月出现了1100亿日元的贸易逆差。松下在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大多从马来西亚等国进口,东芝则已将波兰彩电工厂出售给一家台湾企业,其大连的工厂也将在年底关停,原来在全球的三大彩电加工基地将仅剩下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家。
尽管在日本市面上仍以日本厂商的品牌为主,但产品本身基本都已在海外生产。在1991年的日本电视机市场上近8成是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但到了2012年,在市场规模640万台的平板电视机市场上,进口产品已占到620万台。
智能手机的大量进口也加剧了电子产业贸易赤字的扩大
智能手机进口的剧增也构成了较大影响。根据日本信息通信网络产业协会(CIAJ)的统计,在智能手机尚未全面普及的2008年,手机的贸易逆差约2000亿日元,到2012年扩大到将近1.2万亿日元。2013年截止到9月份已经超过了1万亿日元。索尼2013年3月从日本国内撤出智能手机生产,加上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引进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等因素,预计逆差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
日本企业拥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零部件和器件”2013年1-9月的贸易顺差为2.21万亿日元,同比减少了5%。日本六大厂商7-9月接到的订单按季度统计创下历史新高,保持着良好势头,但增产部分大都依赖于在海外生产,弥补不了家电产品等出口减少的部分。
国内生产减少还对日本国内就业带来消极影响。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电机电器整机厂商在日本国内的员工数量(包括临时工)截止到2010年度为29.8万人,比1995年度减少了30%。而同一时期汽车厂商只减少了10%,两者形成明显反差。
尽管整机厂商不断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但由于韩国企业的崛起等,仍有不少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经营收支亏损明显。今后如何发挥出精细化技术等优势,在可穿戴终端等新型业务的产品和零件领域站稳脚跟将成为日本各企业的课题。
日本彩电告别中国
12月,东芝公司宣布,将于本月底关闭其在中国大连的电视工厂,工厂的运营公司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也将进行企业清算,这意味着东芝在中国的彩电生产业务将告一段落。另一家日本老牌彩电企业松下近日也宣布将正式放弃其一直苦心经营的等离子电视,并给出了具体时间表:2013年底停止生产,2014年3月份前彻底终止所有相关业务。位于中国上海的等离子生产线一直是松下重要的海外工厂,此次也在停产之列。而另一个中国消费者熟知的品牌日立,更是早在去年8月就已经告别了彩电生产业务。
曾经繁忙的东芝大连彩电厂将在年底关闭
消息称,东芝大连工厂近年来持续出现亏损,是最终迎来关厂命运的主要原因。东芝大连工厂去年的彩电产量仅为70万至80万台,主要面向日本市场。关闭大连工厂后,对日本的彩电供货将改为委托台湾企业代工生产。有消息称,大连工厂的关闭可能将导致900名员工被解雇,东芝方面目前还没有详细透露这些员工的补偿方式。
中国市场一度是日本彩电的重要海外销售地,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彩电制造业的崛起,许多老牌日本彩电已经淡出了中国市场。从2010年起,东芝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液晶电视就基本都是由中国彩电企业TCL代工,为此东芝中国公司还与TCL合资成立了一家名为东芝视频中国有限公司的企业。但即便这样,东芝液晶电视目前在中国市场仍然早不属于主流产品了,很多家电卖场甚至已经没有东芝电视销售。
松下也是如此,由于其一直坚持等离子战略,在液晶电视研发生产上都错过了机会,因此近几年液晶电视已经占据绝对性优势的时候,松下等离子电视其实自己已经萎缩得差不多了,家电卖场中销售区域也越来越小。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评价称“没有过硬的产品,即便抢占了先机也会渐渐被遗忘,在变革迅速的电子消费品领域尤其如此。”
目前仅有三洋、索尼、夏普三个日资彩电品牌还在中国市场上拼杀。
转移战场
在逐步放弃家电业务的同时,这些日资巨头其实已经在更高端技术以及工程业务方面布局,如松下终止等离子电视业务之后,其研发人员将会调往更具未来性的OLED电视的研发。而东芝目前的主要业务已经集中在医疗设备以及家电数码产业的上游核心半导体等技术领域。日立之前在放弃彩电业务后则全身转向云计算和构建智能城市领域。
但日本电子巨头的情况并不乐观,出于许多原因,许多日本的电子产品公司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创新优势并变得不再具有竞争力,而其生产成本也远远超过了其收入增长。随着韩国,中国台湾、大陆电子产业链的崛起,日企曾经的成本优势,如今变成了成本劣势;同时日本终端电子企业的供应链很封闭,习惯采用日企的电子元器件,这使得其虽然掌握了电子产业链的高端制造技术,但成本居高不下。
索尼公司和先锋公司均在继续发布亏损的消息,而夏普公司甚至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疑虑。去年有消息透露,成像企业奥林巴斯公司(Olympus )几十年来一直采用账目拆借的做法隐藏其亏损。即使该行业领域中地更为健康的日本企业甚至也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在其上一个财报季度,东芝公司的净销售额虽然仍是盈利的,但较去年同期出现了下降。而给电子产品制造商供货的三菱公司的化学品部门的净收入下降了24%。
在收入减少的同时,日本电子行业继续开展大规模裁员计划,往日引领行业的国际巨头纷纷实施了数千人规模的裁员。其中大多数是长期因家电行业业绩低迷而遭受打击的电子企业。
瑞萨电子于2013年1月宣布,将以综合管理人员为对象裁员3000人;8月又宣布,随着业务调整、工厂关闭和出售,可能会再裁员2000多人。不仅是瑞萨电子,富士通也于2013年2月宣布裁员5000人;其子公司富士通半导体实施的提前退休征集活动中,有大约2000人报名。此外,据称松下也打算大幅削减连续亏损的半导体部门的工作人员。
不过日本企业也绝非死路一条,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开始陷入长期低迷,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20年”,其间日本电子产业受困于日元升值等因素,但日本经济尽管增长有限,其在企业层面的研发能力却得到了强化,日本MC产业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光纤为例,日本企业掌握的预制棒环节就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约70%的利润。据其介绍,生产一根光缆主要经过三个工序:生产高纯度的二氧化硅(预制棒);把预制棒拉丝形成光纤;把光纤加上承重材料、套上橡胶形成光缆,而这三个环节的利润占比分别为70%:20%:10%。此前,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后面两个环节,占据利润大头的预制棒主要依靠从日本进口,直到近年来才通过与日本藤仓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解决了部分预制棒的产能。
这种日本企业攫取上游高利润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在LED产品中,就有三种承担调色、排列光线功能的二极管,只有一个很小规模的日本企业才能供应,很多日本中小企业专注于自己的细分领域,有自己的独特技术,全球市场份额甚至占到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