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远电动车:27年的“绿色汽车”梦 (2)
2005年,嘉远也曾试图与国内某集团合作,但双方在理念上的不认可导致合作无疾而终。
对于至今还未拿到电动车“准生证”的嘉远而言,跟有资质的整车厂商合作或许是个出路。首先要有整车厂愿意尝试,“我们没有实力,没有研究员,也没有太高职称的人员。”李辉说,对于大多数出身国企的汽车厂商而言,“草莽出身”的嘉远不具备他们所看重的光环。
因为一直没有量产,嘉远至今不敢申请专利“因为拿了以后,你的技术路线都会公布于众,别人会在你的基础上往前走,这样反而保护不了我们的技术,况且如果那时候申请了专利的话现在也过期了。”李辉分析。
2008年的曙光。目前,国内涉足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的企业,从品牌汽车厂到民营企业,不胜枚举。困惑的也不止嘉远一家,包括国外的企业也都还在挣扎之中。如何实现新能源汽车的量产,如何将这种汽车推向寻常百姓家,似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困局背后的原因,业界也各有说法。有人将充电站网络的缺失视为制约电动汽车量产的一个原因。
据报道,浙江万向、比亚迪等在新能源汽车上大量投资的企业成为“游说”政府铺设充电站网络的代表。 李辉却不这么想。“首先它不会突然没电,它有电量显示,会告诉你还有多少电,你还能跑多远。”李辉认为,如果电动汽车的销量上去了,铺设充电网络这些辅助性的工作自然会有人去做,当年没有加油站的时候汽车照样跑长途。以电动汽车为例,它之所以不能进入商用,在李辉看来,“主要是电池的应用和整个电动车的设计这一块综合性的考虑,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成熟性的阶段。”
对消费者而言,电池寿命的长短直接影响到他们购车的成本,一次充电所能支持的续航里程也是他们的顾虑之一。但这些问题又必须在实践中改进。李辉觉得,国外的做法不乏借鉴意义:让更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或生产企业获得准生机制。
“就像我们,不是目录内企业,如果我们愿意承担卖出产品后的社会责任,就应该允许先小批量进入市场”,李说,“只有进入市场,才会慢慢盈利、生存,而后产生竞争,优胜劣汰,这个市场才会慢慢起来。”
目前,政府也在不断改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的管理规则。
根据国家工信部的公告,从2009年7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正式实施,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按技术水平细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相应限定其市场化的范围,对车企准入也进行了限定。
2008年对于嘉远来讲,反而是信心倍增的一年。这一年,嘉远从国内某厂家购进不带发动机的小批量整车,经过改装,配上嘉远自己的驱动系统,研发成功JY-6356电动汽车,并成功出口国外。2008年的产量为68辆,出口销售42辆。“去年靠国外的客户,如果没有经济危机的话,我们就能做上万台的销售。”李辉称。这批小批量改装电动汽车的出口让嘉远发现,目前国外市场对他们而言很有机会。以英国市场为例,嘉远JY-6356电动汽车在当地售价是1.3万多美元,而相比其它卖到7万多美元的品牌,嘉远很有竞争优势。关键是,在功能上,它还能满足消费者的驾车乐趣。李辉透露,嘉远已与国内某些整车厂商达成合作,批量生产是他们下一步的目标。
0 顶一下 | 对嘉远电动车:27年的“绿色汽车”梦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