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承诺建立一个更加廉洁、更加高效的政府。无独有偶,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8月12日出版的新著《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指出,“建设‘廉洁政府’和‘高效政府’是中央提出的口号,地方政府应该身体力行。”由此可见,追求廉洁、高效一直是我国政府的奋斗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就是说,如果上级及领导自己能以身作则,率先做到廉洁正派,那么,大家就会跟着走正道,谁还敢走歪门邪道呢?我国两位总理也提出了类似的对策。李克强强调,“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朱镕基指出,“人民对刑不上大夫不满,因此关键要从高级干部做起”。
只有上级政府及领导带头,政府才能清正廉洁、务实高效。那么是不是仅仅做到这一点就能圆梦呢?答案未必,有的政府腐败与低效率问题,根源于转型时期的制度漏洞与法制缺陷。因此,“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勤俭从政”,才能有助于实现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目标。
然而,我国已连续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体制改革之路,为何还要深化改革与健全法制呢?除去诸多主客观原因,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普遍盛行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思想,导致中央政府的一些施政方针难以在基层落实,比如中央政府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目标,但至今远没有实现。
各级地方党政负责人每次大会讲话都十分精彩,鼓舞斗志。但遗憾的是,很多报告与讲话内容通过层层过滤传达,最终很难在基层产生预期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我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的后果。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总打自己小算盘:“利己则执行,不利己则推诿”;在履职时也是“前有政策,后有谋略”,淋漓尽致表现自己的利益偏好,千方百计追求新政绩,一味地玩新概念。
有些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很快被社会效仿,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腐败奇招,比如,2013年新华网报道的“茅台酒装入矿泉水瓶宴请官员”等新闻,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违反“八项规定”的“创造”。我国普遍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非常值得反思。比如,是否应该尽快健全法制,防止政策朝令夕改?是否应该加强民主与社会监督,防止各级政府一把手权力过大及独断专行?又如,上级政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下级无法实施?上级政策是否政出多门,下级苦不堪言、无所适从?下级是否有难言之隐,无法诉说?下级是否阳奉阴违,谋取局部及集团不当利益等等。
建设廉洁、高效政府需要树立准备打持久战的思想,改变有些高官及政府一把手的权力欲需要时间,扭转一些地方政府奢靡之风,让他们依法履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需要时限;在“深水区”深化体制改革、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积累精力;摈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消极思想、塑造清廉高效的政府行政新文化更需要正能量的不断积累等等。因此,实现廉洁政府、高效政府的目标绝非一朝一夕,需要一届又一届的中央政府经常抓、长期抓,更需要一届又一届地方政府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