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之快速换模
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其库存量的大小是衡量其精益生产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库存的水平,尤其对于大型冲压或者注塑的加工单元,很大程度是由换模(线)的速度决定。当换模(线)时间较长时,换的次数越多,导致生产线的可动时间越少,因而企业更愿意加大生产的批量数,以减少切换次数,进而导致了库存的增加。因此,快速换模将是企业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的一件重要法宝。
快速换模技术是由日本现场改善专家新乡重夫先生于1969年在丰田汽车以1000顿的压床由4小时的换线(模)时间,历经六个月的改善降到1.5小时换线(模)时间,再经3个月的改善,换线(模)时间再降至3分钟内完成的实际换线(模)案例所提倡的技术。其发展是从1950年,即有换线(模)作业的设定预备工作有“内设定(线内作业)”和“外设定(线外作业)”之分的想法开始,历经19年时间所孕育出来。
快速换模的主要着眼点是减少切换是设备停顿的时间,此种停顿的时间越短越好。至于切换时速耗用的人工时间是否能够减少,不是考虑的重点,当然如果切换的人工时间也能减少,那就最好不过了。为了减少换模的时间,必须依据下列的思想步骤,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来进行:
第一步,现状调查:描述目前换模的一个操作周期,其重点掌握换模的工作流程以及各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
第二步,内外作业分离:凡是必须在机器停止生产状态下,才能进行的换模动作,称为内作业;凡是机器在生产运转中,而仍然可以进行的换模作业,称为外作业。通过上述定义,对换模中的作业类型进行分类。
第三步,内作业转化为外作业:通过作业流程分析,对作业的顺序进行调整,将内作业转化为外作业;
第四步,缩短内作业时间:运用IE手法(如动作经济原则、MOD法),分析内作业,消除不增值的环节,或者通过“并行操作”、“一转即定”等方式,减少作业时间;
第五步,改善外作业时间:方法同步骤4;
第六步,标准化新的生产准备程序:对于一项好的改善,应以SDCA原则立即标准化,予以固化。这既是下一次操作的准则,也是下一次改善的基础。
0 顶一下 | 对精益生产之快速换模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