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排量摩托车兴起之路
反倾销案,知识产权纠纷,出口整顿,欧Ⅱ、欧Ⅲ、国3排放标准,出口退税下调,这些事件的发生,既证明了中国摩托车业征途的艰难和生命力之顽强,也证实了中国摩托车业的脆弱与不堪。在技术“瓶颈”的钳制下,中国摩托车业长期被薄利所纠缠,处在低水平循环的发展陷阱之中,只有坚持进取不息的精神,才能穿越前进途中的樊篱、打破发展中的僵局。正是在发展面临不进则退的忧患,以及追逐利润的现时动力驱使之下,国内摩托车企业难以再对现状保持泰然处之心态。“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只转入此中来”,在探索发展的路子时,很多企业不约而同将目标瞄准了大排量摩托车的研发。
陷于微利旋涡中的国内摩托车企业,从大排量摩托车上看到了利润的曙光,大排量摩托车利润可观,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摩托车行业处在微利状态之中,就是因为没有高端产品,高端产品虽然不仅仅是大排量产品,但能够研发生产大排量摩托车,企业无疑就掌握了高端技术,抓住了发展的命脉。出于这种认识,我国大排量摩托车逐步走上了兴起之路。
技术突破迎战高端
技术落后,一直是我国摩托车行业最致命的软肋。因为技术限制,我国摩托车生产技术水平仍停留在中小排量低档车阶段,大排量高档车一直被国外摩托车企业垄断着。虽然,在技术开发上我们一些企业也拿出了“攻关不怕艰,攀峰莫畏难”的勇气和精神,但能否开花结果得到回报并非定数。所以,在没有几家企业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依靠用钱买技术搞生产终非长久之计。
长期对技术自主的不重视正是导致这一恶果的原因。中国摩托车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真正规模生产,就是从引进技术开始的。当时,陆续从日本四大家引进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促成了中国摩托车业的蓬勃发展。但是,现在我们依靠的摩托车生产技术,却仍然是通过对那些“先进技术”进行“修修补补”而形成的,很显然已经落后了。
这种技术的落后,应该不只是企业的责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摩托车行业的科研面貌原本如此。臂如在产业集群突出的“摩都”重庆,独立的摩托车“动力”、“工艺”研究中心几乎没有,就更别说其他城市了。新项目的开发研究往往要靠企业自己,而企业之间又不能够技术进行合作与共享,这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增加了很大一笔成本,而这仅还是次要的,主要是行业内没有了搞科研的氛围。因此,企业的自主开发也就变成了东仿一点,西学一些,结果弄得四不像,造成一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伦不类。此种情况下,使社会上一部分车迷很难认同国内企业能生产出高端产品来,于是都成为日系、欧美系的崇拜者和向往者。
因为国内企业长期停滞在低端生产,使小排量摩托车产量庞大而形成恶性竞争,利润空间非常小。由于低端产品冗积,再在低端产品上花功夫搞研发,只能是浪费资源。在几百个125车型中,升级换代也好,加装GPS也好,125ml排量始终限制了价格空间,更遑论利润了。
在开发成本和难度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企业要走出同质化,就必须产品多样化。现在许多企业将目标瞄准利润空间较高的欧美高端市场,但技术的缺乏以及日本四大家在合资合作上的保守,进展颇为曲折。所以,国内企业既积极又谨慎地把目光望向欧美企业,希望能从其手中得到技术,这让人产生如此想法——中国不能够自主大排量摩托车的研发。这体现出在多年的同质化发展中,即使是一些大型企业,也处在有资金没技术的尴尬状态中,因此,打造中国摩托车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当然,并非一定要完全独立自主才叫国产,引进技术既是权宜之计也是重要条件,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寻找技术转让与合作伙伴本是有效的方式,但问题出现在对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能力上,我们的企业是需要一年两年?还是十年八年或遥遥无期?
这种摩托车技术消化、研究、开发工作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原因在于行业内流行着一股务虚不务实的风气,这有很具体的表现。比如市面流行的“大个子”,明明装载150ml发动机非整得像750ml似的;更严重的是一些摩企在车辆的产地、技术和名称上往国内国际品牌上套。正是如是诸般不务实的作风造成了技术落后的沉疴。
由是,我国摩托车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成为强者,要走的路还很远。首先,在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需求,开发高端产品,生产高质量大排量摩托车,拓展企业的技术领域,提升技术核心力量。从长远发展看,不断提升技术,进行技术改革创新,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重要步伐。
未完待续
0 顶一下 | 对国产大排量摩托车兴起之路发表评论 |